年的味道
年复一年,当白米粿的馥郁香气与打粿时那铿锵有力的咚咚声,自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悠然飘散,弥漫至村落的每一寸空间时,年的热烈与红火便悄然临近
幼时懵懂,只将这份年前的美食制作视为一项例行公事。然而,踏入大学的门槛,每当寒假将至,对家中米粿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汹涌而至。我迫不及待地在电话中向母亲倾诉:“妈,等我放假回来,一定要给我做米粿,我现在就已经馋得不行了……”
徽州米粿,本地人又称食桃,是皖南大山冬季里的一道美食。在古徽州,每年农历年底,家家户户都会做米粿喜迎新年的到来。
米粿的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,包含十几道工序。每到年底,外婆和妈妈就会选用上好的晚稻米放冷水里浸泡一晚。第二天,等将稻米淘出晾干后,送到石磨上碾成米粉,过筛装盆。这样做成的米粿韧性比较好,吃在嘴里有嚼劲。接着,烧一锅滚烫的开水,倒入米粉中。外婆用她那双强有力的手在盆中不断地揉、推,直到捏一团能成型。紧接着,将米团倒到案板上做粿。这一步对孩子们来说,是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。大家不论前面在忙什么,只要知道米团上案板了,纷纷将小手清洗干净,围在边上忙活着。搓一小团米粉,来回的在双手之间拍打,不一会儿,就能做个圆饼。但想要漂亮的米粿成品,还得印粿。想要漂亮的图案米粿,需要一件很重要的工具——粿印。
记忆中,家里的“粿印”是祖传的,据外婆说,有着上百年的历史,雕刻着精美的“福、禄、寿、喜”字样再加以花鸟鱼虫等图案修饰,寓意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福。将米粉圆饼填进粿印,轻轻按压,敲出后就成了图案米粿。将米粿放进竹篾编制的圆粿匾中,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棉布,浸水后平铺在上面,做好的米粿放在上面,两两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隙,以防起锅时相粘。再上蒸笼大火蒸40分钟,出锅后,米粿如同白玉一样透亮。这还没完,只见外婆用准备好的红色食用颜料给米粿点红,就像给一个个瓷娃娃点上眉心,寓意来年“红红火火、大吉大利”。
做米粿时,隔壁邻居一般都会赶来帮忙,大家围在一起,分工合作,谈笑风生,其乐融融……做好之后,又给每家都送点,俗称“发喜粿”,希望来年家家都平平安安、和和美美。在徽州乡村里,米粿是必备年货之一。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上千个米粿,等米粿蒸熟晾凉至第三天,放到陶瓷冷水缸里浸泡保存,每隔几天换一次水,摆放在家里的阴凉处,一直可以存放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节。
米粿的吃法有很多,可以炒着吃、煮着吃,或炸着吃、烤着吃……在零食乏匮的年代,每当肚子饿的咕咕叫的时候,取两个米粿放到火熜(徽州特有的取暖设备)上烤个十几分钟,就能吃到外壳香脆,内里柔软的米粿,那种香味是如今任何美食都难以替代的。我想,那特有的焦脆绵软,差不多就是年的味道了。
【歙县烟草专卖局(营销部) 汪甜瑛】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标签: